大通马亦称“浩门马”,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南麓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,以产区在大通河流域而得名,史称“青海骢”,是中国著名马种之一属,蒙古马系。挽乘兼用,体格中等,体质结实,步伐灵活敏捷,善于翻山越岭,是优良的乘用战马,善走对侧步,俗称为”走马”。踏开疾步时,步跨大,速度快,鞍口平稳,骑乘舒适,耐粗放,耐劳苦,是青海省农业生产的重要耕畜之一。
大通马
原产地大通马产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境内大通河流域而得名,中心产区在大通河流域的门源、祁连二县,以皇城、苏吉、仙米、阿力克、多隆等乡所产者质量最优。繁殖方式胎生。
1.外形特征
大通马适合骑乘,特别善于在高原上长程骑乘,多走对侧步。大通马对高原适应性强,对海拔3500米的高寒山地生态环境适应良好。大通马长期适应高原环境,是体型偏重、挽乘皆宜的地方品种,且兼有蒙古马、河曲马等品种的血统,早已闻名于西北。它具有耐粗放、易恋膘、繁殖力较高的特点,并以善走对侧步著称,实为青海省境内有代表性的马种。
体形特征大通马体质粗糙紧凑,禀性温驯,悍威中等。体格粗壮,肌肉丰满。中躯偏长,结构尚匀称。头略重,多直头或半兔头,耳长中等,眼大而圆,鼻孔大,颌凹宽,头部轮廓不甚明显。颈显短薄,颈础中等,颈肩结合稍差。鬐甲低短。胸广肋拱圆,背腰平直,腰长腹大,膁窝明显。甲肢长中等,管部显细,距毛较多,关节强大,蹄质坚韧,后肢多轻度刀状、外弧肢势。鬃尾长毛较粗长。毛色以骝毛为主,黑、栗、青毛次之,杂色毛较少。大通马成年公马平均体高、体长、胸围、管围和体重分别为:132.8厘米,139.9厘米,160.1厘米,18.2厘米,321.8公斤,成年母马分别为:127.1厘米,134.4厘米,152.8厘米,16.4厘米,271.7公斤。
2.生活习性
挽乘兼用,体格中等,体质结实,步伐灵活敏捷,善于翻山越岭,是优良的乘用战马,善走对侧步,俗称为”走马”。
3.历史渊源
最早生活在大通马产区的羌族,早在四千年前就在湟水流域至青海湖周围,逐水草而居,以游牧为生,牧养包括马在内的各类草原牲畜。《穆天子传》所载的周穆王西巡狩在各地献得的马,以及《竹书纪年》所说的周孝王五年西人来献马,就是这些地方所产(见《中国养马史》)。可见当时当地高寒山地草原就已存在着驯化的马匹,邻近农区俗称为西蕃马。
公元四世纪,原鲜卑族吐谷浑部自辽东来青海与羌人等杂居,后形成了强大的吐谷浑族,曾长期统治青海和本区。《隋书·吐谷浑传》记有:“青海周回千里,中有小山,其俗至冬辄放牝马于其上,言得龙种。吐谷浑尝得波斯草马,放入海,因生骢驹,能日行千里,故时称青海骢。”唐太宗时,楚元运上言:“吐谷浑良马悉牧青海,轻兵掩之,可致大利。”证明占时该地区已养有良马。
公元七世纪后期,吐蕃族(原系西羌的一支,以拉萨为中心,散处在通天河岸和黄河源附近)兴起,控制了青海海北,因而“藏马”对大通马的形成有一定关系。以后历朝均在该地区附近设有马市或茶马司。公元叫—世纪末期,宋朝曾设市于制胜关、浩?府(今青海省乐都县),广为收购该地马匹。明太祖时代在西宁设茶马司,以马易茶。清乾隆元年(公元1736年)在西宁设立马场,以供军用。根据《青海志略》记载:“该省东北隅,旧甘肃西宁道,地及大通河……青海湖周围,产有矫捷善走,力能任重之良马,以大通河下游门源县所产之马为最优。大通马的历史已悠久。
在历史上,蒙古族曾多次进入本地区。公元三世纪末,鲜卑族秃发部建南凉于乐都,可以认为始有蒙古马来到该地区。直到一百年来,蒙占族自青海湖南移居海北,至今散居在境内,本地区有不少地名仍用蒙古语。可见蒙占马的影响也很深,这对大通马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。该地区在1927年以前,属甘肃省管辖,与河西走廊联系密切,无论官办马场或民间都与新疆久有频繁交往,并且不同程度地受过古代西域马种的影响。据调查,该地区原有张卜拉马种,该马种体躯高大,体高在136cm左右,多具黑骝毛,以性情温驯,善“大走”(对侧步的一种),其血统中即保持着较多的哈萨克马血液;111西马中有不少大牧群都曾引用过此马种的血液,这也是大通马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。